欢迎访问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 | 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 妇女健康知识 | 儿童健康知识 | 其他健康知识
  • 妇女健康知识

    首页>健康知识 >妇女健康知识

    当哺乳期撞上乳腺炎,这场遭遇战该如何化解?

    浏览次数:8151|发布时间:2021-12-15 14:16:06
    什么是哺乳期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是在各种原因造成的乳汁淤积基础上,引发的乳腺炎症反应,伴有或不伴有细菌感染。


    乳腺炎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呢?


    (1) 乳头皲裂;

    (2) 乳房外伤;

    (3) 因过度排空乳房造成乳汁过多;

    (4) 哺乳间隔时间过长;

    (5) 因婴儿疾病等导致的母婴分离;

    (6) 母亲过度疲劳或严重的负向情绪影响;

    (7) 婴儿腭裂或舌系带过短等导致含接困难;

    (8) 既往乳腺炎病史。

    哺乳期乳腺炎的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将哺乳期乳腺炎分为以下3种类型:


    (一) 乳汁淤积型


    乳房局部肿胀、疼痛,可触及有压痛的肿块或增厚区,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状,皮肤无明显红肿,皮温可升高,一般无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二) 急性炎症型

    乳房局部肿痛,存在硬结,乳房局部红斑形成,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等流感样症状以及全身不适感。

    (三) 乳腺脓肿

    急性炎症型乳腺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恰当,则会发展成为乳腺脓肿,病变部位皮肤红肿,可扪及肿块,可触及波动感,明显压痛。


    得了乳腺炎,应该怎么办?


    保证充分休息,不中断母乳喂养,有效移出乳汁,合理使用抗生素、止痛药物,必要时适当补液。



    (一)乳汁淤积的处理

    (1)乳房按摩 有效的乳房按摩可以排出淤积的乳汁,刺激泌乳反射,保持乳管通畅,减轻乳房肿胀。

    注意事项:此法适用于任何情况引起的乳汁淤积及导管堵塞,但在乳房严重水肿时应避免局部直接按摩,应在该乳腺导管走行的其他无肿胀区域进行适当力度按摩,保持乳腺导管通畅,达到刺激泌乳反射的目的即可。

    (2)吸乳器的使用: 推荐使用电动吸乳器进行吸乳治疗,可佩戴大小合适的吸乳护罩,通过刺激泌乳反射促进乳汁排出。

    注意事项:吸力要适度,吸乳时间不宜过长。使用吸乳器时,最重要的就是将吸乳护罩放置在正确的位置。此法适用于所有哺乳期患者,禁用于中央区严重水肿者,因吸乳护罩会压迫中央区加重局部水肿。

    (二)乳头皲裂及疼痛的处理

    每次排乳后以母乳或羊脂膏外涂,并注意母乳喂养时正确含接。羊脂膏能有效缓解乳头干燥疼痛,滋润肌肤。用水凝胶护垫贴覆盖乳头,能缓解疼痛,以湿性愈合疗法促进愈合并保护伤口;戴乳头保护罩,以减少衣物摩擦影响创面愈合。

    如果婴儿含接乳头时疼痛严重导致母亲不能继续患侧乳房哺乳,无论是用手法还是用吸乳器排乳均需确保乳汁有效排出(按哺乳的频率进行)。母乳中有血液不是停止母乳喂养的理由。

    (三)炎症区域 ( 红、肿、痛部位 ) 的药物治疗

    (1) 湿敷: 25%硫酸镁湿敷,每次20min,每日3次。此法适用于局部皮肤红肿的患者,禁用于皮肤破损处。

    (2) 中药外敷: 如意金黄散用蜂蜜调糊,均匀涂抹在大纱布上,再以一张纱布将其覆盖成片,将制成的金黄散敷贴放在患处,每日1次。此法适用于急性炎症型及脓肿型患者,禁用于对金黄散过敏或局部已有皮疹者。

     (四)疼痛及发热的处理

    (1) 非药物治疗:热敷和冷敷交替作用于乳房可以促进乳汁排出和减轻疼痛。热敷适用于哺乳前,并在热敷过程中按摩乳房,可以刺激泌乳,但在局部明显红肿的情况下不推荐局部热敷。冷敷适用于哺乳后、乳房按摩或吸乳器使用后,可以减轻乳房肿胀和疼痛。局部应用卷心菜叶、土豆片外敷。

    (2)药物治疗: 推荐使用可以继续母乳喂养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止痛可以帮助喷乳反射,促进乳汁有效排出),发热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推荐口服布洛芬及物理降温对症治疗。

    (五)全身抗感染治疗

    选择一代或者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即可,注意:哺乳期用药简单有效即行(门诊见过有的妈妈同时口服4-5种药物抗感染治疗)。

    抗生素应足量、足疗程使用,推荐抗生素使用疗程为10~14d,停药指征包括局部体征消失、体温正常超过3d、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对于乳腺脓肿形成的,尽早到医院就行手术治疗。

    讲了那么多,还是不清楚的请到乳腺保健科就医咨询吧。


    乳腺保健门诊

    门诊地点:二楼乳腺保健门诊

    就诊时间: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全天,周三、周六上午。

    咨询电话:028-69330793


    参考资料:

    王颀, 宁平, 马祥君. 中国哺乳期乳腺炎诊治指南[J].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0, v.14(01):15-19.


    撰稿:外科-王艳

    审稿:门诊部-吴玲玲

    部分内容与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