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假,
各个医院眼科都人满为患,
绝大部分小朋友们都是来看是否有近视
或者近视度数是否加深的,
那么就自然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检查:“散瞳验光”。
“医生我的孩子为什么要散瞳验光?”
“医生,总是散瞳对孩子的眼睛到底好不好?”
“散瞳”这个词让不少家长紧张甚至拒绝。
散瞳到底会不会对眼睛有所影响呢?
今天我们就来摆摆关于散瞳验光的龙门阵
什么是调节?
人眼的调节就像相机的自动对焦,是为了让不同距离的物体均能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而改变眼屈光力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与松弛改变晶状体厚度实现。

近视是指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于视网膜之前。

假性近视
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充分麻痹睫状肌(俗称散瞳)后检查屈光度,近视度数消失,呈现正视或远视。
真性近视
通常说的近视眼,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充分麻痹睫状肌(俗称散瞳)后检查屈光度,近视度数未消失或降低度数小于0.50D(俗称50度)。
什么是散瞳验光?
散瞳验光在医学上称为睫状肌麻痹验光,是在验光前使用特殊的眼药水或眼膏,让引起调节的睫状肌麻痹,不起作用,在睫状肌麻痹的同时,还伴随瞳孔散大,所以俗称散瞳验光。

为什么要散瞳验光呢?
年龄越小,其调节幅度越大,注视距离越近的物体,其诱发的调节也越大,会引起调节性的近视,如果在验光时没有排除或控制调节引起的近视,那么就会造成其近视度数大于自身的真实度数(即检查时的近视度数=调节性近视+自身真实近视)。而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充分麻痹后,患者的调节便不再动用,此时测出来的度数就更加接近患者自身的真实度数。

哪些人群需要做散瞳验光呢?
中国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及安全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中指出:
(1)12岁以下儿童应常规使用;
(2)16岁以下的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尤其伴有内斜视者;
(3)弱视儿童;
(4)怀疑调节痉挛者;
(5)临床症状与显然验光结果不一致,或显然验光结果的准确性受到质疑时;
(6)矫正视力不正常且不能用其他眼病解释者。
散瞳验光对检查者有没有损伤呢?
散瞳是让眼睛的睫状肌处于休息的状态,对正常眼睛是没有伤害的。只是睫状肌麻痹后会引起暂时视近不清,无法阅读、写作业,需要合理安排检查时间。其次因瞳孔散大,引起眼睛畏光等不适,但药效过后即恢复。
散瞳需要注意什么呢?
1. 散瞳后会有短暂的畏光现象,尽量避免强光环境,必要时可以戴墨镜和帽子。
2. 散瞳后无法看清近物,不能近距离工作,如阅读、书写,学龄段儿童需合理安排时间。
3. 散瞳后,瞳孔放大屈光系统周边球差增大,看远处会感到轻微模糊。
4. 散瞳具有诱发潜在眼在眼病的危险,在用药前,必须经过详细的眼科专科检查排除,散瞳后密切关注。
5. 儿童心脏病、颅脑外伤、痉挛性麻痹、唐氏综合症、癫痫以及对药物成分过敏者为睫状肌麻痹剂使用禁忌症。
散瞳验光的结果与配镜
散瞳验光的结果客观上反映了患者的真实度数,但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配镜处方。还需等散瞳药效完全消失后,瞳孔缩回到正常状态后再次进行小孔验光(复光),最后综合考虑几次验光的结果,才能给予适合的处方。

医生建议:每三个月至半年,定期眼科复查,对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和眼健康十分必要。针对患儿不同年龄、不同屈光度和视力、不同眼位等情况,视光师会选择相应的睫状肌麻痹剂,患者家长应当给予理解与配合,让我们一起共同呵护青少年儿童眼部健康,为孩子们的光明未来保驾护航。
1.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
2.中国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及安全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
3.近视防治指南2018-06-05
撰稿:眼科视光师-张玉龙;
核稿:眼科主任医师-马莉;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