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孩子是否总是显得坐立不安、小动作多、话多、折腾不休,很烦躁,难以安定下来的样子?
您的孩子是否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来刺激干扰而分散注意力?
您的孩子是否总是丢三落四,自己的文具或玩具很难照看好?
您的孩子是否总是在看待问题时,容易钻牛角尖,不懂得变通?
如果是,您得注意了,因为这些情况可能与多动症有关哦!

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和青少年期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行为障碍, 表现为与发育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及冲动。据统计,ADHD全球范围发病率约7.2%, 学龄儿童发病率在中国为5.95%~11.5%, 是严重影响患儿学业和职业成就、家庭及社会功能的疾病之一。
其中,70%~85%的ADHD患儿部分症状会持续到青少年期, 少部分甚至持续到成年期, 易发展为反社会人格、品行障碍、药物或酒精滥用和青少年犯罪, 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引起家长、老师、卫生工作者及全社会广泛关注。

通常来讲,小儿多动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抑制能力
表现:多动;言行冲动,做事欠考虑;注意力欠佳,有点其他刺激就容易分心;当他人说停下时,难以停下;活动时容易偏离目标。
2、工作记忆
表现:丢三落四;记不住重要信息,需要反复叮嘱;难以完成步骤多于一步的任务;谈话时常忘记说了什么;记性差,刚刚说过、学习过的内容容易忘记。
3、灵活适应
表现:坚持己见,一根筋,反复犯同一个错误。
4、时间管理
表现:缺乏时间观念,做事拖沓。
5、计划能力
表现:不会自己主动去做某事,有时候可能是自己乐意完成的事情,也需要被人催促才着手去做;低估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因此前面玩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完成作业总是很赶时间,来不及的样子。
6、组织条理
表现:东西乱放,做事没有头绪,这件事没做完又做那件事。
7、情绪调节
表现:识别、调整、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ADHD儿童的治疗需要老师、家长和医生共同参与,采用心理支持、行为矫正、家庭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治疗ADHD的药物包括中枢兴奋剂、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学龄前儿童使用中枢兴奋剂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和烦躁不安情况。FDA也未批准对学龄前儿童应用非中枢兴奋剂类药物。因此,6岁以下儿童,原则上不推荐药物治疗,仅在症状造成多方面显著不良影响下,才建议谨慎选择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部分治疗ADHD患儿或青少年的心理治疗方案,包括行为疗法和训练干预,目前已被证明是有效的。
行为疗法是通过对ADHD患儿的父母或监护人与学校工作人员进行训练,使其学会如何有效地阻止和改变青少年的不恰当行为(如突然打断他人、激越行为、无法完成任务等),以达到改善其行为的目的。是目前被认为对青春期前的患儿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训练干预是通过反复练习以达到发展技能的目的。
·学校计划与支持
ADHD儿童行为治疗方案中学校配合与家庭配合同样重要。学校计划包括合适的学校环境、教室环境和教学方案、行为管理策略等。
有证据表明: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对青春期前的患儿有积极地改善作用。在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地区的儿童或青少年ADHD患者共病焦虑时,联合治疗可提供比单纯药物治疗更专业、更有效的管理。【妇幼健康科普】

2022年暑假,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康复科门诊为4~8岁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开设为期一个月系统性的执行功能训练,课程共8次,每周2次,每次1小时。通过课上的训练以及课后的家庭训练,提高儿童各方面能力。
报名步骤:
1.挂号(可通过“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微信公众号选择康复科挂号,也可现场窗口挂号)。
2.由康复医师进行诊断评估,根据需要开具相关智力、行为测试。
3.康复治疗师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评估,制定专属训练方案。
4.预约课程,进行科学、规范的行为干预治疗。
报名时间:即日起。
开课时间:7月中旬,具体时间待定,更多详情欢迎来电咨询。
咨询电话:028-69330848
参考文献:
[1] 张小林,章依文,马骏,吴增强,马珍珍,王慧,张琪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医教结合干预模式初探[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9,7(03):149-155.
[2] 黄羚,王俊宏.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07):909-911.
[3] 肖朝华,王庆红,罗甜甜,钟乐.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病及功能损害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09):728-732.
[4]Mark L, Wolraich, Joseph F,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9, 144(4).
撰稿:康复科-李竹
核稿:康复科-左小燕
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