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但也是急性荨麻疹的高发期
花粉飘散、气温多变等因素
造成急性荨麻疹频发

急性荨麻疹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通常在 24小时内自行消退,但可能反复发作;若累及深层组织(如血管性水肿),可能出现肿胀、疼痛。若病程超过6周则转为慢性。
典型特征
★-皮肤出现 红色或苍白色风团,边界清晰,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
★-剧烈瘙痒,部分患者有灼热感。
★-风团消退后不留痕迹。


急性荨麻疹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结果,以下因素需警惕:
01
食物
海鲜、坚果、鸡蛋、牛奶、食品添加剂等。

02 药物
抗生素(如青霉素)、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疫苗等。

03 感染
病毒(如感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

04 物理因素
冷热刺激、日光、压力、运动等。
05 其他
昆虫叮咬、花粉、尘螨、精神压力等。
ps:约50%的急性荨麻疹找不到明确诱因,可能与免疫紊乱有关。

去除诱因
停用可疑药物/食物,避免搔抓——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 治疗用药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对于急性荨麻疹伴休克或严重荨麻疹伴喉头血管性水肿患者,考虑严重过敏反应时使用肾上腺素或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救治。
★ 1. 记录发作前饮食、接触物、活动等,寻找诱因。 ★ 2. 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花粉季减少外出。 ★ 3. 谨慎使用新药物或食物(尤其过敏体质者)。 ★ 4. 调节免疫力:保证睡眠、适度运动、减少压力,降低免疫系统“敏感度”。 ★ 5. 随身携带抗组胺药或肾上腺素笔(严重过敏史者)。 
发生荨麻疹莫慌张,以下步骤来支招:
1.若症状轻微且无系统反应,停用可疑药物/食物,避免搔抓,可先口服抗组胺药观察。
2.若皮疹持续超过24小时不消退或反复发作>6周(转为慢性),需及时医院就诊,可选择性完善总IgE、维生素D、变应原筛查、自体血清皮肤实验等。
3.出现严重病例,警惕过敏性休克,包括但不限于出现面部肿胀、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头晕、心呕吐、意识模糊等;或者婴幼儿、孕妇或合并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哮喘)者,需立即就医!